沟崖高跷可追溯到光绪26年(公元1900年),藏允宗、藏作钦和藏瑞松发起组织了崂山第一支高跷队。光绪33年(公元1907年),沟崖村便组织了深受许多地区欢迎的沟崖高跷队。初兴时,跷腿高度仅有25厘米左右,高跷队人员都是男人,表演时男扮女装。后不断发展舞技越来越精湛,也有女性加入高跷队伍,沟崖高跷队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。
高跷从内容上分文跷与武跷:文跷讲究扭、逗或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。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,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。沟崖高跷融入了两种表现形式的精华,在表演上更加引人入胜。沟崖高跷不但能跑,而且能扭能唱能跑能相。"扭",是沟崖高跷韵律的基本特征。其基本要领可以概括为"扭腰、展臂、挽腕、屈膝、提气"。男女演员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种表演花样,默契配合,裙飞扇舞。"唱",是幽默表演逗人开心以及演员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现手段。在唱的过程中,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动作得以充分发挥,令人耳目一新。"跑",是沟崖高跷最突出的特点。优美、端庄、风流、潇洒的格调,洒脱、利落的动作,使沟崖高跷更具有观赏性。"相",就是"鼓相",是沟崖高跷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阶梯,也是它与其它高跷的区分点。通过"叫鼓亮相",演员在锣、鼓、铙、钹击打伴奏中舞蹈翻跌,在表演中转化情绪、变换节奏,使舞蹈呈现异峰突起之势。
此项目已入选假的365不让提款怎么办_365bet最新技巧_365体育注册送365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。